谢迎新,1976年生,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稀土学会农医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土壤学会理事、河南小麦研究会理事,2020年入选河南省首批高层次人才荣誉(B类-领军人才)。
研究领域:作物抗逆高效栽培、农田施肥调控
E-mail:
[email protected]
学习经历
2006/07至今,草榴
国麦中心/草榴
,农业科研人员
2003/08—2006/07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植物营养学专业,农学博士学位
2000/09—2003/07 草榴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农学硕士学位
1996/09—2000/07 草榴
,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农学学士学位。
承担主要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
一、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主产区绿色丰产耕作制度与固碳减排关键技术”课题(2024—2027,项目编号2024YFD2301200,350万元,课题主持)
[2] 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融合多源数据反常天气下小麦玉米灾害应变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2024—2027,项目编号241100110300,40万元,子课题主持)
[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淮区小麦抗逆增产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2015—2018,项目编号2015BAD26B00,713万元,项目首席)
[4]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黄淮轮作农田土壤氧化亚氮排放机理及其反硝化贡献研究” (2013—2016,编号31272246,75万元,主持)
[5]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小麦可孕小花发育成粒特征及其细胞分裂素调控的生理机制”(2016—2019,编号31571607,65万元,第2责任人)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硫素对稻根表面铁锰胶膜形成及水稻吸收Cd和As有效性的影响”(2013—2016,编号41271471/D010901, 75万元,第2责任人)
[7] 中国科草榴
院企联合攻关重大项目“内质包裹型缓释尿素研发、评价及产业化” 专题(2011—2013,编号Y19HX14701,100万元,主持)
[8]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河南沿黄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磷库现状及科学施磷技术研究”(2012—2014,编号0812201240,10万元,主持)
[9] 中国科草榴
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现代化农业试点工程”专题 “氮磷减施增效和平衡施肥技术与示范” (2007—2011,编号KZCX2-YW-312,27万元,主持)
[10] 河南省教育厅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减氮增效施肥技术研究”(2011—2012,编号201110466039,1万元,主持)。
此外,还参加973计划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科研专项计划专题项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
二、奖励成果
[1] 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量质协同机制与调控关键技术创新应用,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第9完成人
[2] 小麦抗逆保优栽培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第3完成人
[3] 河南强中筋小麦调优栽培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第6完成人
[4] 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第9完成人
[5] 聚丙烯胺-重过磷酸钙载体磷肥工艺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8,第5完成人
[6] 特早熟大穗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豫农9676的选育与推广,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7,第8完成人
三、发明专利
[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高产栽培施肥方法,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201410574465.8,2016,第1发明人
[2] 土壤氨挥发原位监测装置及测定方法,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201410761050.1,2016,第1发明人
[3] 便携式抽真空装置,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号:201310693671.2,2014,第1发明人
[4] 基于光谱指数和气候因子耦合的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预测方法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201410154922,2016,第3发明人
[5] 土壤氨挥发原位监测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号: 201420781754.0,2015,第6发明人
[6] 沼液在高产冬小麦栽培中的施用方法,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201110142248,2013,第3发明人
[7] 一种抽真空装置、真空取样瓶及抽真空方法,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200810049039.7,2009,第1发明人
[8] 一种简易抽真空装置和真空取样瓶,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号:200820068863.2, 2008,第1发明人
四、地方标准
[1]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耕层浅薄土壤改良技术规程,DB41/T 2274-2022,河南省地方标准
[2] 冬小麦机械化镇压技术规程,DB41/T 2384-2022,河南省地方标准
[3] 中筋小麦生产技术规程,DB41/T 1083-2015,河南省地方标准,河南省地方标准
[4] 强筋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DB41/T 1082-2015,河南省地方标准
[5] 弱筋小麦生产技术规程,DB41/T 1084-2015,河南省地方标准
[6] 冬小麦节水省肥栽培技术规程, DB41/T 898-2014, 河南省地方标准
论著和论文 论著:
[1] 《小麦品质形成与调优栽培技术》.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第一副主编
[2] 《小麦高产与防灾减灾技术》. 中原农民出版社,2016,第一副主编
[3] 《主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 科学出版社,2010,参编
[4] 《小麦的穗》.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参编
论文:
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10篇代表性论文如下:
[1] Successive application of controlled-loss urea improves grain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 in maize-wheat cropping systems.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24, 159, 127285(通讯作者,中科院1区)
[2] Successive biochar amendment affected crop yield by regulating soil nitrogen functional microbes in wheat-maize rotation farml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1,194: 110671(第一作者,中科院2区)
[3] Successive straw biochar amendments reduce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but do not improve the net ecosystem economic benefit in an alkaline sandy loam under a wheat–maize cropping system.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20, 31: 868–883(通讯作者,中科院2区)
[4] Grain yield and water use of winter wheat as affected by water and sulfur supply in the North 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7, 16(3): 614–625(第一作者,中科院1区)
[5] Effects of different soil conservation tillage approaches on soil nutrients, water use and wheat-maize yield in rainfed dry-land regions of North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16, 81: 37-45(通讯作者,中科院1区)
[6] Nitrous oxide emission and denitrifier abundance in two agricultural soils amended with crop residues and urea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PLoS One, 2016, 11(5):e0154773(共同第一,中科院2区)
[7] Source of nitrogen in wet deposition to a rice agroecosystem at Tai lake regio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8, 42(21): 5182–5192(第一作者,中科院2区)
[8] Assessment of nitrogen pollutant sources in surface water of Taihu lake region. Pedosphere, 2007, 17(2): 200-208(第一作者,中科院1区)
[9] 生物炭连续施用对农田土壤氮转化微生物及N2O排放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9): 4024-4034(通讯作者)
[10] 氮肥运筹对潮土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9, 56(1): 165-175(通讯作者)